小籠包別稱小籠饅頭,是常州、無錫、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嘉興、蕪湖、徽州、嵊州等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小吃,起源自清代道光年間的江蘇常州府,為當時的常州小河沿浮橋南堍的萬華茶樓首創。常州小籠包味鮮,無錫小籠包味甜。而誕生于清末同治十年的上海南翔小籠同樣歷史悠久,享譽中外。
“狗不理”創始于1858年。清咸豐年間,河北武清縣楊村(現天津市武清區)有個年輕人,名叫高貴友,因其父四十得子,為求平安養子,故取乳名“狗子”,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(按照北方習俗,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)。狗子14歲來天津學藝,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,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,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,狗子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,練就一手好活,很快就小有名氣了。3年滿師后,狗子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,于是就獨立出來,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——“德聚號”。他用肥瘦鮮豬肉3: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,佐以排骨湯或肚湯,加上小磨香油、特制醬油、姜末、蔥末、調味劑等,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。包子皮用半發面,在搓條、放劑之后,搟成直徑為8.5厘米左右、薄厚均勻的圓形皮。包入餡料,用手指精心捏折,同時用力將褶捻開,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8個褶,褶花疏密一致,如白菊花形,最后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。
設有多項目學習培訓班:特色精品系列、早餐培訓、特色小吃系列、特色燒烤系列、特色砂鍋系列、特色面食系列、特色鹵肉系列、特色火鍋系列、特色干鍋系列、特色油炸系列、特色蓋澆系列、特色涼菜系列、特色餅系列、街頭流動小吃等等,以項目的多元化、課程的精品化、技術培訓的人性化為總體目標。
1、名師現場培訓,學員自己親手做,先品嘗后學習。包教會包吃住。 2、下崗職工、殘疾人、軍烈屬、特困戶憑相關證件優惠培訓。 3、學員享受技術升級服務,常年免費技術咨詢。 4、教學方式以示范、學員動手操作為主,以指導學員基礎理論為輔。 5、學習項目學員自己選擇,可挑項學習,也可分類學習。隨到隨學,節假日不休息。